品牌 | 康正 |
---|
废水微排放回用设备:
关键考虑因素与设备选型要点:
1. 水质水量: 精确分析废水中的磷形态(正磷、次磷、有机磷?)、氟浓度、pH、共存离子(Ca²⁺, Mg²⁺, Al³⁺, Fe³⁺, SO₄²⁻, Cl⁻等)、有机物含量、水量及波动情况。这是选择工艺和设备规模的基础。
2. 排放标准: 严格明确需要达到的氟化物和总磷的排放限值,以及其它指标(COD, SS, pH等)。
3. 核心工艺选择:
钙盐沉淀法(石灰法): 常用,成本较低,能同时去除磷和氟。但污泥产量大,pH控制要求高,可能产生CaSO₄等影响沉淀效果。
铝盐/铁盐沉淀法: 除磷效率高,絮体沉降性好,对pH适应范围较宽。对氟有一定去除效果,但不如钙盐好。铁盐可能引入色度。
组合工艺: 如“钙盐除氟 + 铝/铁盐除磷" 或 “化学沉淀 + 吸附/膜处理",以满足更严格标准。
4. 自动化控制:
关键: pH在线监测与控制、ORP(氧化还原电位,如处理次磷时)、药剂投加量自动控制(根据流量、pH、氟/磷在线监测仪反馈)、液位控制、设备联动。高水平的自动化是保证处理效果稳定达标、降低运行成本和人工干预的关键。
5. 设备材质:
防腐至关重要: 废水通常含酸、碱、氟离子(腐蚀性强)、盐分。常用材质:PP/PE/PVC/FRP(管道、罐体、搅拌桨)、316L不锈钢(关键部件)、碳钢衬胶/衬塑/涂环氧。避免使用普通碳钢和玻璃。
6. 运行成本: 药剂费(石灰、钙盐、铝/铁盐、PAM、酸碱)、电费(搅拌、泵、风机、脱水机)、污泥处置费(危废处置成本高)、人工费、维护费。需在设备选型和工艺优化时综合考虑。
7. 占地面积: 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设备组合(如高效沉淀池比传统沉淀池省地)。
废水微排放回用设备核心工艺与设备组成
1. 分质预处理单元
- 含镍废水处理:
- 设备:均质池(耐腐钢混+玻璃钢衬里)、混凝池(pH控制器+NaOH加药系统)、絮凝池(PAM加药)、镍沉淀池。
- 功能:通过化学沉淀(pH 9~10)生成氢氧化镍污泥,确保镍达标(≤0.05 mg/L)。
- 含油/酸碱废水处理:
- 设备:隔油池(密度分离)、调节池(水质均衡)。
- 功能:去除浮油及悬浮物,降低后续负荷。
- 含磷废水处理:
- 设备:专用混凝池(投加钙盐或铝盐)+ 沉淀池,结合化学抛光废水特性设计。
2. 深度处理与回用单元
- 膜分离系统:
- 超滤(UF):PP材质中空纤维膜(0.1 μm精度),去除胶体及乳化油。
- 反渗透(RO):两级RO系统(如8040型膜组件),脱盐率>95%,实现70%中水回用(电导率≤30 μS/cm)。
- 生化处理:
- 生物接触氧化池:推流式设计+弹性立体填料,耐冲击负荷,COD去除率高,产泥量少(90天排泥1次)。
3. 末端保障与污泥处理
- 气浮+砂滤:去除残留悬浮物,确保达标排放。
- 污泥脱水:板框压滤机(泥饼含水率<60%)或离心机,含镍污泥按危废(HW32)处置。
设备特点与选型要点
1. 集成化设计
- 地埋式结构:节省地表空间,可绿化覆盖,保温性好,适用低温环境。
- 全自动控制:PLC系统实时监控pH、加药量、膜压差,故障报警降低人工干预。
3. 成本与维护
- 投资:膜系统占比高(约40%),但回用收益可缩短回报周期。
- 运维:UF/RO需定期化学清洗,填料每5年更换,药剂(NaOH、PAC、PAM)占运行成本60%。
总结:设备选型建议
- 高镍/高磷废水:选“化学沉淀+膜浓缩"组合(如康正DF-RO工艺),确保重金属达标。
- 高COD/油类废水:生物接触氧化+气浮优先,降低有机负荷。
- 排放需求:MVR蒸发实现盐分结晶资源化。
污泥处理与资源回收
污泥分类:含氰污泥、含铬污泥、含镍污泥等需分类收集,作为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。
资源回收:
含镍污泥可通过火法冶炼回收金属镍;
含铬污泥可用于制备铬铁合金或作为玻璃着色剂;
酸性废水处理产生的石膏(CaSO₄)可用于建材行业。
排放标准:执行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1900-2008),重点指标:
总六价铬≤0.5mg/L,总镍≤0.5mg/L(直接排放);
若排入污水处理厂,需与接纳方协商确定预处理标准。
在线监测:安装 pH、重金属(Cr⁶⁺、Ni²⁺等)在线监测仪,实时监控水质。